以人民为中心是政务公开工作的题中之义,利民性是检验政务公开质效的重要指标。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开理念,立足群众期盼和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实际,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智慧化与人性化有效结合,以新区珠海街道为样本,从信息公开源头上甄别公开领域对应的公开群体,探索精准对接群众生活需求的基层公开模式,不断缩小政务公开“需求缺口”,推进基层政务公开走深走实,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将公开理念融入就业服务,精准对接群众就业需求。珠海街道成立了青岛西海岸新区首家镇街级公共就业协会,运用政府公信力集中就业信息资源,着力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建立求职者信息库、企业岗位信息库,打造“珠海街道就业直通车”云就业服务平台,集岗位筛选、政策发布、交流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求职者与岗位“点对点”精准匹配,促进企业和求职者双向选择。截至2022年年底,平台已入驻企业450余家,浏览登录10万余人次,累计推送招聘信息3万条,解决就业6000余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推进企业信用认证、信用名录通报、平台担保三大保障措施,加强用人单位信息审核把关,开设问题反馈模块,提供就业跟踪服务,营造健康、安全的求职环境。
以全方位公开、深层次解读推进政策入企、政策找人,持续提升就业质量。建立“珠海街道惠企政策导航群”,定期发布政策清单,开展“非公有制企业政策行”活动,组建58人“珠企服务队”走访企业、个体1700余家次,整理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申报模板材料编制成册,2022年为企业落实政府补贴资金750余万元,确保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以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着力点,珠海街道400余名机关干部兼职“就业快递员”,根据所帮扶村居就业需求来做岗位“分拣”,通过上门走访或拨打亲情电话等方式及时完成岗位“配送”,登记服务1700余人,解决实际就业问题1400余件,培训、吸收各类农业种植能手、管理能手200余人,培育高端家政人才170余人。
坚持以公开促公正、稳就业,将公开透明贯穿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升工作全流程。以岗位公开、职责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管理公开“五公开”为宗旨,多渠道发布招聘公告,通过微信、网站、广播等媒介,主动公开岗位工作职责、报名条件、岗位待遇、退出管理、上岗程序等各项群众关注内容。严格执行上岗流程,设置监督举报专线,加强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岗前培训各环节把关,确保公开透明、人岗适配。2022年,珠海街道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300余人,有效补充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环境整改治理等重点工作领域人员力量。
推进政策“靶向公开”,使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改造标准“了然于心”。摸清辖区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基本情况,通过微信群、一封信、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了解群众意愿。依托社区书记工作室,全天候开展面对面政策解读,以简明问答形式编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汇编》,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在小区公示栏张贴《青岛市老旧小区改造造价参考标准》,让“官方标准”成为群众的“定心丸”。组织群众参加经验分享会、公众开放日活动,便于群众直观了解改造内容、改造过程、改造成果,提高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性。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引导群众由“旁观者”变“主导者”,推行“三问于民”(问需、问计、问效)工作法,建立“自下而上申请、联合审查入围”的改造项目生成机制。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主导,分批分次召开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征询会,逐户发放填写《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征求表》,在居委会设置意见反馈册,以无记名形式对意见采纳情况、未采纳原因进行反馈,确保居民意见件件有回应、可查询。邀请居民参与设计工作,而后再进行施工图设计,并将设计的具体方案在楼道公告栏公示20天,突出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停车难等问题,提升小区“颜值”、打通功能“经脉”,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差异性需求。
推进小区改造全过程公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公示居民出资到账情况、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案和工程进展情况等。招募小区业主作为“工程监督员”,参与小区改造过程中安全、质量和进度监督管理等环节。建立“联合验收+综合评分+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勘察设计单位、实施工程单位、监理单位、社区、业主委员会及小区居民代表对改造成果进行验收,确保做到质量过硬、群众满意。
围绕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加强政务公开。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以信息公开为核酸检验测试提速,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途径,及时发布采样时间、采样地点、联系方式和最新政策,珠海街道累计开展区域核算检验测试897万余人次,公众号信息阅读量20余万人次。深入推动疫苗接种宣传动员,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入户了解居民接种意愿、讲解疫苗接种知识。将疫苗接种流动车开进社区、企业、养老院,设置疫苗接种“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上门接种,珠海街道新冠疫苗接种31.1万余剂次,60-79岁人群全程接种率达99.21%。
以提升农村政策知晓度、覆盖面为出发点,以政策宣传更加直观、通俗、易懂为落脚点,通过面对面解读、手把手演示、图文结合、动漫视频等多种形式,推进电子医保凭证、医保报销、大病救助等政策宣传落实。提升群众政策宣传参与度,邀请居民客串参演“土话版情景剧”《医保缴纳指南》,以方言表达、剧情表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宣传政策内容,起到寓宣传于娱乐的效果,解决政策宣传听不进、听不懂的问题,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介加大宣传推广,逐步扩大宣传效果。
深化紧密型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依托黄岛区人民医院、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推进下沉帮扶专家坐诊信息线上查询、线上预约,让非中心城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与城区居民同质化医疗服务。组织义诊、讲座等形式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服务,确保群众小病不出村、就医有保障。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街道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0%。实行“医联体+健共体+基层”服务模式,面向合乎条件的农村居民宣传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在社会医疗保险报销的基础上再报销12%,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居民健康保障。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动态管理,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开展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建立“网格化+社会化+清单式”监督管理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员巡访联系机制,掌握培训机构进入、退出情况并及时来更新名单,邀请家长、老师、志愿者担任“安全观察员”,从“家长视角”“学校视角”“公众视角”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督。发布幼儿园资质“正面清单”,主动公开经主管部门审批具有合法办园资质的幼儿园信息,明确幼儿园名称、地址、类别和办园性质,引导幼儿家长选择具备办园资质的幼儿园,切实维护幼儿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发布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以幼儿园、中小学周边餐饮门店和小超市为重点,深入排查销售“三无”食品、“山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反法律法规问题,责令相关的单位立即整改并列入“回头看”检查清单。公布幼儿园、中小学周边食品摊贩经营禁止区域,加强校园周边流动摊贩长效整治,设立“校园守护岗”,建立定时、定点、定岗管理机制,对流动摊贩进行劝离整改。建立“小饭桌”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开办必入监管、停业及时销号,落实“黑名单”公示机制,对整改后抽查不达标的“小饭桌”通过官方网站、微信等方式来进行公示,连续3个月检查未察觉缺陷的方可从黑名单除名,严守校园食品安全底线、推进“安全课堂”教育普及
将安全知识作为校园“必修课”,联合派出所、消防、安全监管等部门开展安全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三进”活动,通过“第一课”“四点半课堂”等方式,进行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组织“校园文明安全行”活动,以视频演示、情景互动、桌面游戏等趣味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交通安全规则,培养良好交通安全习惯。倡导各社区推进“小手拉大手”文明实践,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角色扮演、应急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设置“七彩手印墙”,以“承诺守诺”方式引导学生争做“安全践行人”“安全宣传员”。
珠海街道建立由街道、自然资源所、股份经济合作社组成的政策宣讲队伍,实行“1+1+N”解读模式,即1个业务骨干、1个土地确权专员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对土地承包、共同生活的亲属增减及身份变化等情况做清查登记。推进入户走访,就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的有关政策、内容及程序进行讲解,特别是对符合分配土地新增人员范围、收回土地人员及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等进行现场答疑解惑。梳理政策要点,印制发放政策明白纸,设置政策解答热线,确保家家户户知晓、消除群众盲点疑虑。
坚持依靠农民解决好自己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珠海街道石人泊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新区4个试点之一,基于承包土地已由村集体进行流转经营的现状,经充分民主讨论和可行性论证,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制定“不全村打乱土地重分,确权不确地,不分实地到户,农户承包地账面延包、收益到户,村集体联合农业研发企业合作经营”的延包方案。通过村民集体决策,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把细碎化的土地连片集中,统一规划利用,与有经济实力的农业研发企业合作经营,提高土地价值,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产业体系调整,有效解决农村老龄化、土地产量低等问题。
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享有土地权益,由街道工作人员和试点村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干部、老记账员组成专门的审核小组,对村民提报的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并及时公示审核结果,做到公开透明、不重不漏、合法合规。在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确立“三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管理模式,形成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制衡机制,创新集体资源经营、管理和分配机制,提高集体资源管理效率,抑制集体资源流失。通过健全完善农民承包合同、信息登记“两个台账”信息,增强土地流转、土地纠纷、征地政策及土地补偿等管理服务的准确性,为推动富农增收夯实监督基础。
建立线上线下宣传方阵,组建“红色宣讲团”“青语青行宣讲团”,邀请辖区老党员、退伍老兵,选拔街道青年党员干部担任宣讲团成员,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六进”活动,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云宣讲系列活动,传承红色记忆,讲述奋斗历程,以生动的个人经历阐释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创新宣讲形式,通过“心共鸣”直播间开展“直播式”宣讲,进一步增进宣讲互动性、扩大宣讲覆盖面。在农村推进“文艺式”宣讲,将宣讲与小戏小品、歌舞表演、书画展览等方式相结合,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激励新时代奋斗干劲。
评选先进经典人物事迹,利用微信、广播、报纸等途径,“张榜发布”评选公告和评选标准,发动各行业单位和基层群众广泛推荐。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候选人物事迹系列报道,综合群众网络投票、组织审核、社会公示,评选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最美珠海人”以及强企兴商“最美企业家”。召开表彰大会,对入选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宣讲基地,建立先进事迹传播机制,以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宣讲、系列报道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追赶典型的环境氛围,不断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社区、村为主体,加强婚俗改革宣传引导,将喜事新办俭办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自觉天价彩礼,通过组织青年交友联谊会等途径,宣传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婚俗观念。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引导,依托“垃圾分类新区有你”微信小程序,以晒桶打卡、问题督导、站桶指导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生活小习惯。开展文明祭祀、禁烧禁抛专项巡查行动,传统祭祀节日期间,组织机关、村和社区党员干部在林区入口和沿街路口值守,收缴火种和烧纸,劝导文明祭祀。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标语、警示标识、宣传车等方式倡导绿色祭扫纪念形式,引导群众摒弃传统陋习、树立文明风尚。
虽然“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理念正逐渐被基层行政机关所理解,但尚未达到重视的程度。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慢慢的变多的群众希望行使知情的权利,参与公权力监督,但基层行政机关在政务公开个别领域出现避重就轻现象,存在缩小公开范围、模糊环节流程、以宣传代公开等问题,公开内容偏离群众需求,公开效果达不到使群众满意。且群众公开需求具有阶段波动性,基层行政机关往往从行政管理视域考虑政务公开工作,对群众需求动态变化不敏感,缺少专业化分析指导,对公开群体、公开途径、公开形式、公开质量等缺乏识别和界定,不能及时精准对接群众公开需求,易产生政务信息“漫灌”,给群众及时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不便。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全方面推进,政务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在平台的归集共享,但依然建立在群众主动搜索的基础上。截至2023年3月,青岛公共数据开放网包含6691个数据目录、5.95亿条数据,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府网站月均信息更新量达800余条,网站以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为信息数量仍然较大。考虑政府信息的受众广度和传播速度,镇街级信息发布逐步偏向于以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的政务新媒体,但受订阅号每天推送1次信息的限制,某些特定的程度影响公开回应的效率。目前主要依托运行机制成熟完善的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与
互动回应,各镇街微信公众号互动性不足,缺乏互动回应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具备在线互动式运转条件。尽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但其信息发布内容分散,与政府网站的分类布局、架构明晰、栏目多样截然不同,群众反映已发布信息查找不便,影响信息发布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中国基层政务公开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村务公开”,是一个从基层到上层、以实践总结经验进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随着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各建制村撤并,实施“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以规范化管理为公开奠定制度基础。但建立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同步机制仍处于探索实施阶段,政务公开向基层延伸覆盖面不够广、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设置数量不足,全区仅1个街道实现了社区政务公开专区建设覆盖率100%,还须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向村级延伸,激发村务公开自治动力,拓展政务公开空间,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目前各镇街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各单位仅1名工作人员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且多为身兼数职,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了政务公开工作推进效率。
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进程中,基层政府以改革倒逼角色观念转变,由管理者转为服务者,为公司可以提供“点单式”定制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由彼及此,基层政府要坚持以群众实际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全领域政务公开思想认识,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领域。从思想上树立“公开为民”的工作理念,充分认识政务公开并非“单向供给”,而应是“民呼我应”,特别是基层行政机关作为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掌握着群众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做好公开需求侧分析对上层政策制定和基层落实成效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从主体上抓好镇街政务公开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指导镇街因地制宜梳理“公开清单”,提升队伍业务素质。从制度上建立民意征集和意见反馈机制,多领域开展问卷调查、“开门说政事”、“政有回音”等系列活动,以公开听民声、促服务、提效能,让基层政府接得住群众需求、交得出“满意答卷”。
,在数据资源的搜集、储存、流转与利用的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目前政府机构并没有实现数据的充分的利用,欠缺对信息的归类、分析和应用,通过平台共享开放的杂乱数据,既不能引起群众关注,也难以被利用。应以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手段,从企业和群众需求出发,从政府管理和服务场景入手,加强数据赋能,盘活数据资源。
提升政府回应力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公开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政府机构在推进高水平政策解读的同时,将解读回应纳入政务公开评估体系,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网络测评、专家集体测评,确保解读内容“应解读、尽解读”,解读质量“有深度、接地气”。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为公开的有益补充,实行“即时受理、分类转办、限时答复、全程督办、跟踪问效”全流程闭环管理,但其监督评价机制具有内部性。各镇街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工作水平不一,缺乏前置性评价机制,虽然存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但无形中增加了群众的时间成本。推进客观、公正的政务公开回应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应积极促进群众监督、内部督查、第三方评估相衔接,形成无缝隙“监督立方体”,以积极回应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